通过对《荡寇志》的阅读,我们发现作者俞万春虽然反对《水浒传》的观点,但他对《水浒传》可谓深谙于胸,了如指掌,否则不可能写出原著人物性格的连续性。其实,在明清时期,研究《水浒传》的学者大有人在。和“红学”一样,《水浒传》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吸引了很多学者甘愿花费巨大精力去研究,他们或作专著论述,或作点滴评注,都为《水浒传》的研究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大大增进了后人对这部小说的理解深度。
李开先(1502年—1568年),汉族,山东济南章丘人。明代文学家、戏曲作家。
《水浒传》的成书时间虽然众说不一,但是《水浒传》研究的滥觞始于李开先《一笑散》无疑。书中说:“崔后渠、熊南沙、唐荆川、王遵岩、陈后冈谓《水浒传》委曲详尽,血脉贯通,《史记》而下,便是此书。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。倘以奸盗诈伪病之,不知序事之法,史学之妙者也。”
李开先认为《水浒传》叙事“委曲详尽,血脉贯通”,堪与《史记》比肩。这一小段记述,便拉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《水浒传》研究史的序幕。
李贽(1527年—1602年),字宏甫,号卓吾,别号温陵居士、百泉居士等,福建泉州人。明代官员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。
李贽一生著作颇丰,以其对《水浒传》的批点为代表。明万历年间杭州容与堂刻印的一百回本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》,其最大特点是作者敢于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把《水浒传》斥为“诲盗”之书的传统偏见,对这部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,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,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批评价值,而且评点者对《水浒传》的阐释在后来的《水浒传》接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尤其是对金圣叹的评点影响最大。
金圣叹(1608年—1661年),名采,字若采。明亡后改名人瑞,字圣叹,别号鲲鹏散士,自称泐庵法师。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,著名的文学家、文学批评家。
他评《水浒传》的艺术见解独出手眼,继李贽、叶昼之后将小说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。他自谓评书“直取其文心”,“略其形迹,伸其神理”,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,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。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,指出《水浒传》令人看不厌“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”。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,“人有其性情,人有其气质,人有其形状,人有其声口”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性格,也要显示出同中之异。
金圣叹在评点的同时,也对原作加以修改,除词句外,还作了全局性的删削。他判定《水浒传》后50回系罗贯中“横添狗尾”,故尽行砍去,自称得“贯华堂古本”无续作,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。遂成今传的70回本。
清人如冯镇峦、毛庆臻都赞赏金圣叹《水浒传》评语匠心独运,周作人说“小说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圣叹”。
胡应麟(1551年—1602年),字元瑞,号少室山人,别号石羊生,明代浙江省兰溪县城北隅人。明朝著名学者、诗人和文艺批评家,在文献学、史学、诗学、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。
对《水浒》,胡氏虽然不乏鄙夷之意,而对它在艺术上的成就,又能实事求是地予以承认。他极力赞扬《水浒传》非但情节的安排曲折有致,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分寸也拿捏得极好,充分发挥了通俗语言的功能,以至达到了“超出语言之外”的艺术效果,这才是小说不仅令“世人耽嗜”,连士子文人也成为其读者的真正原因。
明代的小说批评家甚众,李卓吾、金圣叹皆名闻一时,但真正能称起小说史家者,胡应麟一人而已。胡氏在小说批评理论上的建树似乎不及李、金著名,但就小说史研究的角度来看,李、金则远不及胡。故鲁迅先生撰《中国小说史略》,不但采胡氏材料极多,且基本观点亦与胡氏同。